阅读历史 |

第1370章(1 / 2)

加入书签

同时,朱棣秘旨陕甘一带的朱高煦和靳荣,随时备战。

并旨意到奴儿干,让亦失哈做好准备。

而在庆州那边的张辅,也接到圣旨,迅速聚拢战斗人员,准备汇同亦失哈的兵力对鞑靼区域展开反攻,如果需要,可以在延平周边区域设立防线,谨防瓦剌破开独石关南下。

太子北上的当天,朱棣在乾清殿开了个小朝会。

人员众多。

六部尚书侍郎,五军都督府在京高官,以及出征中南半岛后得胜归来的徐辉祖都出席这次小朝会——狗儿和沐晟还在中南半岛掌控局势。

小朝会上一片热闹。

几乎所有官员都在弹劾黄昏无能误国,还忽悠太孙殿下抗旨,着实应该重罚——这和私怨无关,黄昏这一次的北伐,在众多臣工眼里,真的是罪该万死。

唯独一人沉默不语,徐辉祖。

朱棣看着吵闹成一团的众位臣工,沉默了一阵,才道:“其实朕已经接到姚少师的章折,他和大家不一样,他认为北伐才刚刚开始,而且他认为,瓦剌必亡。”

姚广孝?!

乾清殿里一下子就安静了起来。

不过旋即又沸腾起来。

一位读书人出声的侍郎破口大骂,读书人,气氛得连矜持都不要了,“他姚广孝一个和尚知道个屁,局势都如此恶劣了,好不容易经营了多年的鞑靼区域被马哈木掌控,我大明要想再打回撒儿都鲁,面对钢铁城池和十万瓦剌大军,没个三十万的大军就别想了,就算能打下来,也会有数万儿郎场面关外,这一切的罪魁祸首都是黄昏无能误国!”

说到激愤处,这位侍郎索性一屁股坐地上,一把鼻涕一把泪,“妖臣误国,妖臣误国啊!”

朱棣无语。

但也有些感动,这样的臣子至少是爱国的。

起身,走出书桌前将那位臣子拉起来,“爱卿莫急,形势虽然不好,但也不是不能挽回的,别忘了,我们在中南半岛那边,其实还可以抽调一二十万人北上,如果再征召中南半岛的青壮组建军队,至少能凑出五十万人,国库的钱财也可以支撑起这个军队体量,所以不用太过焦急,只要咱们这一次解决了马哈木,大明的关外将一劳永逸。”

大国重器!

说起来轻松。

众臣工都在心里暗暗腹诽,现在瓦剌占据了顺平和延平城市群,其中顺平是用钢筋水泥打造出来的钢铁堡垒,是连火炮都轰不开缺口的城池,再想从瓦剌手中拿回来,谈何容易。

一片大好局势,被黄昏祸祸完了。

别看朱棣说的轻松,其实他心里一点也不轻松。

姚广孝根本没说过那番话。

不过是他稳人心的说辞而已。

到了现在这个情况,朱棣也感觉到了:自己高看了黄昏。

这小子……真就是个军事庸才!

关外的大好形势已经被他毁于一旦——朱棣也不知道,黄昏到底是什么人格魅力,能让自己的孙儿朱瞻基抗旨。

局势已经定下来了,接下来还是商讨如何收服延平和顺平。

正思索间,康宁匆匆进来,“陛下,军器院军器令洪继来求见,说有关关外的战事要亲自向您启奏,见吗?”

这个时候,你个军器令来凑什么热闹。

洪继来原本是军器同知,后来军器令外调地方担任布政司使,洪继来补缺,再后来本来他也要去中南半岛担任布政司使,不过他不接受。

一句术业有专攻,就把朱棣的旨意给说服了回去。

朱棣一想也是。

洪继来这样的火器人才,就应该继续呆在军器院。

朱棣听说洪继来求见,本想说不见,都什么时候了,朕这时候哪有心情听你说那些火器研发改进的细节,更没心情去理睬你要钱要人的要求——军器院那边从来就不缺人和钱。

这是黄昏说的——火器是大势所趋。

军器院那边务必要人给人要钱给钱,这是大国重工的立身基本,是国家发展百年大计的保障,朱棣也认为有道理。

只是转念一想,洪继来这个时候求见……怕没这么简单。

洪继来不知道关外发生了什么事么?

肯定知道。

今天小朝会要讨论的事情他也清楚,为何一个军器令要跑过来说关外战事,只怕洪继来那边是有什么好消息?

挥手,让他进来罢。

片刻后洪继来进来,行礼之后看了一眼乌云密布的群臣,又看了看那位涕泪俱下的侍郎,哂笑一声,“诸位都是我大明王朝的国之栋梁,是天下数一数二的人才高官,怎的这点波澜就让诸位愁眉不展了,这要是传到番邦去,岂不徒然让人笑话?!”

众臣工:“……”

你狗日的站到说话腰不疼。

你知道现在局势有多严峻?

关外牺牲那么多大明儿郎打下来的大好局面,已经被黄昏挥霍一空,关键是一旦瓦剌成

↑返回顶部↑

书页/目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