阅读历史 |

第556章(1 / 2)

加入书签

徐妙锦啊了一声,“那怎么办?”

徐杨氏呵呵一乐,“他们的事。”

我们女人么……

相夫教子就好。

……

……

乾清殿,朱棣正在决断内阁送过来的已经议批了的章折,情绪不错,北方经由郭资、老大送过来的章折,太平的很。

鞑靼、瓦剌包括兀良哈,都很老实。

今年没有南下扰边的迹象。

这能让大明扎扎实实的休养生息一年,为来年处置安南的事情留下了相当大的空白,到时候若是用兵,也能有更多力量。

朱棣其实也想过,如果京营被鞑靼、瓦剌和兀良哈牵扯住,可以动用沐晟的兵力。

沐王府的忠心不用多疑。

实际上要疑惑也没用,这是太祖留下来的尾巴,现在沐家在云南坐大,朱棣就算有心也无力,云南已是沐家的云南。

不过还好,沐晟对大明皇室忠心耿耿。

也忠心他朱棣。

靖难之战,沐晟根本没有丝毫勤王的意思,也许有过那么一丝调兵的动作,不过那是做过样子天下人看的——毕竟当时的沐王府还是建文帝的臣子。

各地的旱情、涝灾也处理得较为妥当,当地官府都在开仓放粮,设立粥厂。

朱棣知道这个“开仓放粮”有待商榷。

天高皇帝远,下面官官勾结,放的粮中有多少沙石不好说,设立的粥长是米多汤多也不可知,不过当下大明还是不错,下面官吏不敢做的太过。

毕竟老爹当年杀的狠。

老爹治下,大明可没多少贪官污吏,只要你敢贪,老爹就敢杀,是以洪武时期,大明官吏其实是整个历史上,最让人胆战心惊的官吏。

掉脑袋的概率之大,简直耸人听闻。

甚至一度出现了无数官吏不愿意当官的尴尬局面,很多人纷纷致仕想保命,然而老爹不允许,所以洪武时期吏治之清明,前所未有。

想到这朱棣忍不住笑了起来。

老爹着实牛。

治贪官狠,对开国功臣也很,丹书铁券成了催命符,这在其他朝代谁感想?

话说回来,都怪大哥朱标。

朱棣心知肚明,如果大哥朱标不英年早逝,他朱棣就算再有雄心壮志也不敢靖难,也正因为大哥朱标走的早,老爹宠溺建文,所以才大肆屠戮开国功臣。

建文的位置倒是保住了,可惜能打仗的也没几个了,剩下的都是老的老,少的少。

可以打仗的李景隆,结果……

呃,这个不能说。

不论怎样,朱棣不想让李景隆留一个恶名,虎父犬子也比青史留恶名的好。

还可以打仗的徐辉祖,结果因为徐增寿的缘故被建文弃用。

他建文不丢江山谁丢?

就靠黄子澄、齐泰、方孝孺几个酸儒么。

搞笑。

须知战场之上,酸儒就算有脑子,可和儒将还是有差别的,酸儒能看天下大势,但看不清沙场局势,就算看清了又如何,数万数十万的兵马,他调度得过来?

要不然韩信能成为兵仙。

那句韩信点兵多多益善,包含着沙场的至理名言,是一门战争的艺术。

正思绪间,忽听殿外传来声音。

“父皇,您还要脸吗?”

抢了老婆抢儿媳妇

朱棣勃然大怒。

不说作为天子,就算是作为父亲,听到儿子这么说自己,哪有不怒的道理,寻常人家,一顿竹笋子炒肉肯定少不了。

天家皇室更甚。

你这挑战的不仅是父为子纲,也在挑战君为臣纲。

尤其后者更甚。

但朱棣没有喜形于色,眉头蹙起,面无表情的盯着跨步进来的老二朱高煦,徐徐一字一句的道:“你什么意思?”

朱高煦没有行礼,昂首站在书桌前,直愣愣的盯着父亲,情绪激动的大声道:“别人都踩到我们老朱家脸门儿上来了,父皇您还有心情在这里批阅章折!”

朱高煦就这样,不断的作死。

反正他觉得理所当然。

这其实也是他的优点之一:钢铁直男的基因传承。

所以相对于城府、优柔得多的老大,朱棣是真心难以喜欢起来,可惜国家之根本,不以个人喜恶,不过,元朝和清朝没有立嫡立长的规矩,所以储君完全看君王意愿来选择。

朱棣略微愣了下。

老二那一句父皇你还要脸不,朱棣还以为是自己做了什么事让老二觉得过分了,其实自己做什么事都不会让他觉得自己不要脸。

老子朱棣又不是唐朝那种抢儿媳妇的君王。

唯一的愧疚是不该说了那句“勉之,世子多疾”。

面上不动声色,“怎么了,是鞑靼打到北平了,还是有人去泼污你爷爷的陵寝了,又或者是哪个邦国忤逆了我大明雄威?”

↑返回顶部↑

书页/目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