阅读历史 |

第168节(2 / 3)

加入书签

路上一想,还真跟他说的一样,那两件事发生时,根本没刑部什么事,牵扯进去的人就被处决了。二哥,此风不整,除掉一个王鸿绪,还会有千千万万个王鸿绪涌出来。”

太子爷这些年学西洋,偶尔出去体察民情,见多识广,考虑问题时也能站在客观角度上,加上他熟读史书,不单单本朝有这种事,前朝,宋元,乃至曹魏时期都出现过类似的事,“你打算怎么说?”

“我来时刑部诸人已开始写告示,告示上面会详细叙述‘朱方旦案’始末,真被冤枉的人,刑部会给予其家人补偿以及正名。王家人也会被逐出京城,我想建议汗阿玛上两件大案也这样做。”胤禛道。

太子说,“孤来讲吧。”说完哥俩先后进去。

康熙当然不愿意,朝廷承认一次错误已了不得,一而再再而三的打自己的脸,“那两件事已经过去多年,没必要再提起,估计也没多少人记得。”

“汗阿玛此言差矣。”胤禛道,“儿臣现在依然清楚记得当年在上书房,儿臣差点被你勒死,那也过去很多年了。”

康熙一噎,“……你那时中暑,不是朕勒的!”

“儿子当日若是没中暑提前晕倒,估计真会被你勒死,搞不好现在坟头上已长草了。”胤禛说完,康熙的脸涨得通红,“你想怎样?反正朕不同意。”

“明史案和黄培诗案都是鳌中堂经手的,跟你没任何关系,无论今天这事还是那两件,你都是受害者,受小人蒙蔽,汗阿玛怕啥?”胤禛道,“汗阿玛要是再不放心,儿子找几个人去坊间引导一下言论走向。”说着一顿,传说中的五毛党?

“说的好听。”康熙瞪眼,“被天下百姓戳脊梁骨的不是你?”

“汗阿玛又说错了,儿子身上流的你血,百姓议论你,儿子感同身受啊。”胤禛道,“不如这样,咱们出去看看情况,如果百姓都赞皇上英明,此事就依儿臣?”

“朕怎么能确定说朕好话的那些人,不是你花钱请来的?”康熙问。

胤禛扶额,这叫什么事哟。早知道刚才就不多说那句了,“地点您选,儿臣不可能到处安插人手吧?”

“行,朕跟你走一遭。”康熙也想看看老百姓的态度。毕竟当年事发时,百姓的怨气可不小。

胤禛心中一喜,太子略担忧。胤禛朝他微微摇头,太子见他胸有成竹,无声地问,“真的?没处处收买人?”

胤禛笑了笑,没点头也没摇头,出门抱起等他多时的大儿子,带着父兄直奔外城。

康熙和太子两人摇身一变成了土豪乡绅,却怕别人认出胤禛继而猜到他们的身份,严命胤禛离他们远一点。

胤禛冲他们的背影撇撇嘴,“儿砸,吃啥爹买单。”

“四叔,我想吃豆干,还有,那个,那个和那个。”弘皙拽着他的胳膊说,“弟弟,快下来,别总让四叔抱着,四叔会累的。”

弘晖给他后脑勺,抱着胤禛的脖子不松手,“什么时候回家?阿玛。”

“想你额娘了?”胤禛笑问。

有弘皙在旁边,弘晖不好意思讲,脑袋在他肩上蹭蹭,“豆干。”

弘晖不喜欢豆干的味道,让他吃点就像要他的命,胤禛听到这话好笑,也没揭破儿子。

☆、 四爷府孩子窝

弘晖今年才进上书房,非常不习惯,每天早上从家里出来眼泪汪汪的,搞得尼楚赫忍不住怀疑自己,“我有没有讲过不要弘晖?”

“没有。”木槿道,“大阿哥不舍得福晋,过些日子习惯就好了。”

半个多月过去,弘晖依然没习惯,师傅一说放学,他第一个跑出来,没看到自家人立马飙泪。

胤禛这段时间去上书房比他当年在上书房读书还准时,康熙为此调侃他儿奴,男孩子不能惯着,严厉些方能成才。而四爷依旧我行我素,弘晖不愿意下来,吃馄饨时依然抱着儿子。

康熙和太子携便衣侍卫混在百姓当中,站在告示前面问旁边的人,“上面写的什么?”说这话时口音很重,非常像个外来者。

“咳,没想到王鸿绪恁有学识的人居然是个阴险狡诈的……我当年就奇怪,皇上英明神武,得天庇佑,怎么会干那么糊涂的事,朱方旦该死,可别人不该死,合着都是王鸿绪搞的鬼……”对方絮絮叨叨,说到激动之处咬牙切齿。

下面的话康熙都没留意,只记得一句,“皇上得天庇佑怎么讲?”

对方再次听到浓重的口音,“你从关外来的吧?”不等康熙开口又说,“这位老爷有所不知,我家人习惯吃过晌午饭躺在床上眯一会儿,十三年前京城发生一起大地震,那日如果不是官兵把我们赶到街上,我们一家人早死了。

“别人都庆幸京城出现坏人,我后来找人打听过,那日根本没什么坏人,皇帝老爷提前得知地震,怕我们害怕故意讲的。从古到今那么多皇帝,哪个皇帝能提前知晓地震,看你像有学问的人,这位小兄弟说说。”对方伸手拉过太子。

太子周边的侍卫下意识拔枪,太子爷暗瞪一眼,周

↑返回顶部↑

书页/目录